名教练上场,自然会有球迷为其加油,但是赛场上的表现是不会说谎的。
三场比赛,三场失利,在四后卫、五后卫和四后卫之间来回切换。有很多证据表明兰帕德对这些事情的理解非常肤浅:
如果你需要进攻,就用四名防守队员;如果你需要防守,就用五名防守队员。
切尔西这场比赛唯一的亮点就是前场的小个子球员面对的是布莱顿后场的大个子后卫英超曼联切尔西,因此在灵活性和速度上占有一定优势,从而可以打出一些进攻:
但线条相当粗糙,所以整体看起来像是单独行动。
至于其他的内容,前两场切尔西的回顾和战术观察已经说了很多了,切尔西球迷也打了预防针,做好心理准备,今天就不说了。
我们主要来谈谈布莱顿。
本场比赛,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布莱顿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三头真香织不仅可以从本方直接破门得分,还可以串联到弱侧:
两个进球都是从这个路径射入的:
但如果线路只从这个半扇形展开的话,肯定会打点折扣,所以在进攻端,也需要从右往左移动,不同于从左往右的横向移动,从左往右中锋很少参与,而从右往左,则主要靠中锋帮忙。
维尔贝克在下半场中段的处理球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不过在首发阵容中,布莱顿首先启用了年轻球员弗格森。
这名小将身体素质不错,体型和凯恩差不多(当然未来可能还会继续长高,到时候还得看运气):
现阶段他的脚步已经足够好了,可以射门,并且可以摆脱对手:
但左脚还是很粗糙:
虽然传球失误比较离谱,但是之前他摆脱的时候重心很好,这对于体型较大的球员来说,是一个关键素质:
另外受伤前的治疗也是放低重心摆脱对手,然后冲到球门前的区域:
在这次从右到左的横向移动中,弗格森也用了他的右脚:
他的身体素质确实很好,但技术和技巧还有提升空间,如果长到这个高度,以后可以向凯恩的方向培养,不仅要在外围组织,还要有30米区域的小技术支援,与队友形成更好的配合。
不然的话,你就要往标准中锋的风格发展,在身体素质和投篮方面下功夫。
总之,他确实有潜力,但总体来说还比较年轻,留在布莱顿是最好的选择英超曼联切尔西,他可以在熟悉的体系中磨练技术和球技,未来也不缺加盟顶级俱乐部的机会。
让我给你讲讲麦卡利斯特的事。
收到了很多朋友私信的提问,但是一直没时间,就借此机会聊聊这位玩家,作为对大家的回复:
总体来说,我对麦卡利斯特的评价并不高,因为在能看到他个人水平的那几个瞬间里,我发现他在身体力量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技术也不够强悍扎实:
这样,评价的基准就不会太高。
他发挥出色的主要原因还是布莱顿的体系更适合他,在德泽尔比的战术里,他的逻辑就是回撤拿球,同时左路插上埃斯图皮亚尼,右路插上格罗斯,所以不缺传球的点:
防守方面,麦卡利斯特将留在外线,不会参与后场防守:
所以从风格上,包括教练使用他的方式,他有点像厄德高。
说实话,曼联确实需要寻找埃里克森的接班人,但最好找一个体格好的,布罗佐维奇就是最好的类型,麦卡利斯特身高176cm,防守表现一般,放在后场有点太矮了。
如果放在前场,曼联其实并不缺少这样的球员。
这也是限制布莱顿未来继续前进的一个因素。
麦卡利斯特的特点和用法自然要求后场必须身材高大英超曼联切尔西,才能弥补对抗中的劣势,但高大的后场与阵型的前压产生冲突,因此本场对阵切尔西,即便对手进攻手段粗犷,布莱顿的后场依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本赛季他们表现非常出色,值得鼓掌,但在切尔西和利物浦的正常年份,布莱顿肯定不会达到目前的高度,所以如果他们想出售任何人,今年夏天绝对是出售麦卡利斯特的最佳时机。
至于弗格森,他最好留在队里,继续接受训练。
曼城3-1莱斯特城:
虽然莱斯特城在最后时刻一度有机会将比分扳为3-2,重新将比赛悬念带回,但曼城还是比较轻松地赢得了比赛。
主要的难点在于迪恩·史密斯执教球队时间尚短,首发阵容存在一些不成熟的问题,很难发起有效的反攻。
没有了反击,莱斯特城的后场自然顶不住压力,哪怕本场比赛他们派上了五后卫:
事实上,莱斯特城的阵型问题早在比赛进行了90秒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
迪恩·史密斯的首发思路应该是让瓦尔迪和麦迪逊、霍尔在两侧形成有机配合,前者跑动,后两者传球,然后在后场堆人,抵御曼城的压力。
曼城必然会前压,莱斯特城的身前必须留有空间。瓦尔迪对空间的敏感度很高,只要体力足够,他完全不用担心站位问题。身后传球的两人也技术不错,可以承担最后一传的重任。
所以整体来看,看上去逻辑上是自洽的,但问题在于,当曼城前压的时候,谁来防守边路外侧呢?
史密斯院长的答案很明确,双方的外线分别给了麦迪逊和霍尔:
这样的话,在由守转攻的初期,一左一右的麦迪逊和霍尔肯定是无法串联起来,无法相互配合的,那么莱斯特城是如何走到最后传球的位置的呢?
你总不能让瓦尔迪距离球门还有七八十米的时候就开始冲刺吧?
想象中的三名球员彼此距离并不远,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相距甚远,而且麦迪逊和霍尔本身也没有速度,很难击中曼城的痛点:
在上周战胜拜仁以及曼城近期的亮眼表现之后,斯通斯转入防守型中场的举动受到了不少人的称赞,但这本身并不是什么神奇之举,隐患也相当大。
本质来说,只是罗德里无法踢单独一个后腰,所以需要有人来辅助他,但是前场五人又不愿意拉回一个帮手,自然要拆掉东墙来修后场的西墙。
当然,为了同时兼顾后防线和边路的防守,瓜迪奥拉也做出了一些细微的调整,比如重用阿克、阿坎吉这样能够掩护边路的后卫。本场比赛充分休息,自然是为了下一场对阵拜仁的比赛做充足的准备。
不过即便如此,瓜迪奥拉体系的致命弱点还是在边路,后者在上周对阵南安普顿的比赛中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本场比赛莱斯特城在边路只有技术而没有速度,自然无法靠一个人解决边路的问题,所以需要速度型前锋瓦尔迪参与到边路拉边、跑动、接球的推进阶段。
不过,如果瓦尔迪还有那份体力的话,他本赛季就不会成为替补了。
因此比赛一开始,曼城在防守层面就感觉不到任何压力,可以放心的进攻对手。在这种压力之下,莱斯特城的防守却顶不住:
所以,我们很快就落后了两球。
第20分钟,迪恩·史密斯的假想进攻开始发挥作用:
但是从上往下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形成这种 1-2 阵型,并利用它发动有威胁的进攻,必须有人站在边线:
第34分钟又发生了同样的事情,麦迪逊和霍尔想要进入中路,但边路有人要牵制住对手,才能把他们挤进去,战术才能打出来:
对于现在的莱斯特城来说,从边路打出常规跑动肯定是不可能了,而且继续反击下去会被曼城压成541阵型。麦迪逊和霍尔这对没有体力和速度的技术型球员分列左右,前面还有老将瓦尔迪,他们自然很难发起反击。
相反,当莱斯特城想要向前推进的时候,哈兰德却有进攻的空间,正中苏塔的下怀:
半场3-0结束,很多事情都结束了。
下半场比赛,瓜迪奥拉为了备战欧冠,更换了不少球员,因此换人次数较多,尤其是中场和后场,结构稳定性自然就变差了,对手获得更多机会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莱斯特城这边,关键就是伊希纳乔替下瓦尔迪。
前者的能力上限不如瓦尔迪当年那么高,但现在他可以在低强度的比赛中将球拿到中卫前面,这样更能适应麦迪逊、霍尔这类球员的特点,能创造出机会,这也是一个原因:
虽然最后20分钟看起来有些惊险,但以莱斯特城现在的水平,能追上一分就已经不错了。但从曼城这边来看,迪亚斯头球犹豫,头球未进,带球失误,状态堪忧。
史密斯执教球队时间太短,很多事情都看不清楚。他需要一场这样的比赛来了解自己领导球队的难度。罗杰斯被解雇是因为球队的结构问题。攻防两端都很糟糕,无论中场有多好,也无法改变比分。
现在,曼城可以专心对付拜仁了。